2021成都新局(中)丨謀局“雙城記”
2021新年第一天,相距280公里的成都國際鐵路港和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汽笛聲在上午10時同時響起。首列中歐班列(成渝)號列車發車,分別從成都、重慶出發,一路駛向歐洲的波蘭羅茲和德國杜伊斯堡。從此,成渝兩地開行的中歐班列全部冠以“成渝”名號,再不分彼此。
↑2021年1月1日上午十點,首列中歐班列(成渝)發車啦。
回到一年前的元月之初,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年末的11月,中央又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建設綱要》,明確提出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成為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成渝相向發展,有了指揮棒、標準尺與施工圖。
一年來,成渝“雙城記”聲勢壯闊。
于成都而言,“雙城記”不僅是時代責任,更是全面提高戰略定位和位勢能級的寶貴機遇。剛剛閉幕的成都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明確,成都將主動擔當參與國際競爭、運籌全球要素的國家使命,主動發揮成渝地區極核引領、主干城市輻射帶動的城市責任。
在互利合作中育先機、在相互成就中開新局。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成渝“雙城記”其時已至、其勢日興、其效可期。
破界
扼守國家戰略關鍵節點
迎著新年的朝陽,巴蜀大地一番火熱的建設場景:2020年12月24日,成渝高鐵達標提速提質改造后正式運營,成都東站到重慶沙坪壩站的最短運營時間實現1小時直達;同日,連接四川成都、達州和重慶萬州的成達萬高鐵正式開工。
↑2020年12月24日上午10時17分,成都開往沙坪壩的首趟“復興號”動車組列車上線。
成都一舉迎來兩條時速350公里高鐵。
一周以后,直連成都、重慶的成資渝高速公路正式通車,這是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到重慶江北機場之間最近的一條大通道……
鐵路、公路、水路等多條重大通道齊頭并進、加快成勢,跑出“加速度”。誰曾想,過去困守“蜀道難”、后發于“高鐵時代”的成都,正在借勢國家戰略加快打通跨區域通道,實現內聯外通。
↑成渝之間高速公路通道示意圖
“交通一體化,是國家參與世界競爭,一個區域參與國家競爭的必然選擇。中國的城市群一定是以軌道來支撐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院長郭繼孚曾表示,軌道交通將是支撐成渝地區發展的一個關鍵所在。
通道,不僅是兩地之間的互聯互通,更是為全面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連接性和整體協同性,讓成渝地區緊緊攥成一個拳頭,參與全球的要素競爭。
“我們和重慶共建共享共商,組建中歐班列,成渝通過統一班列運營品牌、統一價格聯盟、共享海外場站來優化班列的高質量開行,達到提質降本增效的目的,來服務西部的開放高地建設,服務產業發展,”青白江國際鐵路港管委會主任鄭泉峰表示,成渝聯動實施樞紐協同,將為成渝共同提高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整體效率提供機遇。
聯通,也不僅是通道的建設,更是區域一體的協同合作和制度創新。
↑天府新區政務服務中心
在互派干部掛職交流制度下,兩江新區現代服務業局副局長張想成為了天府新區天府總部商務區副主任,來自成都經開區汽車產業發展局的丁曌則每天在兩江新區科技創新局工作。
在科技創新協同協作下,2020年9月以來,京東方分別在成都與重慶啟動了智慧系統創新中心項目;兩江新區企業漫客空間在天府新區推動集群注冊工作……
剛剛出爐的成都“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推動形成成渝相向發展新格局,探索從項目協同走向區域一體制度創新,以共建現代產業體系、西部科學城、西部金融中心、西部陸海新通道等為依托,夯實成渝主軸發展基礎。
↑兩江新區金海灣公園
攤開地圖,雙循環新格局下,成渝地區承東啟西、聯動陸海的獨特優勢一覽無余——
從經濟發展來說,兩個人口超千萬的國家中心城市,承載了西部26%的常住人口、19.8%的經濟總量,成渝是西部發展潛力最大、基礎條件最好的區域。從地理優勢來看,重慶扼長江之口形成整個西部地區的出海要道,成都提早布局航空樞紐,通達全球。
成渝攜手,穩穩扼住“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國家戰略交匯實施的關鍵節點,將形成陸水空立體開放的引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落地落實,使得成渝由內陸腹地轉變為開放前沿,加快形成全國經濟增長“第四極”,將引領開放格局系統性重塑,促進我國經濟縱深由沿海向內陸拓展。
畫圈
激活“成都都市圈”優勢
2020年12月31日,川渝兩省市合作共建的9個合作功能平臺中,高竹新區、遂潼一體化發展先行區率先獲批設立。這是一場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的改革試驗。以川渝高竹新區為例,它由兩地共同出地劃定5平方公里建立、共同派出干部組成管理團隊、共同出資成立建設開發平臺、共享兩省市招商引資政策。川渝之間,先“破界”,再“畫圈”。
↑天府新區
在四川省內,這樣的“破界”也在加速。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省同城化辦”)就位于天府新區興隆湖畔的山丘上,向南舉目望去,便是眉山。自去年7月掛牌成立以來,來自成德眉資4市的人員依據不同工作性質,分屬綜合組、保障組、設施互通組、創新產業組和公服生態組5個小組,開始緊鑼密鼓的工作。
這是一支同城化的先鋒隊。
2020年3月,《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發布,明確同城化發展起步期總體目標:力爭到2022年,區域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7萬億元。某種意義上,成德眉資就是奔著2.7萬億目標奮進的“事業合伙人”,共同探索建立區域協調發展利益機制,始終以相向而行的姿態攜手謀劃和推進同城化發展。
緊接著的5月,成資交界地帶、成德交界地帶、成眉交界地帶融合發展實施方案相繼出臺;10月,成德眉資“三區三帶”產業協作帶共集中簽約25個成德眉資產業鏈項目、集中開工51個產業協作帶建設項目。
斷頭路、開公司、辦身份證……城際之間的壁壘,通了;做品牌、興產業、壯優勢……產業之間的聯動,也通了。
↑德陽至成都地鐵3號線的擺渡車開行以來,深受兩地市民喜愛。
從民生服務到產業生態,成都將優勢外溢,去激活成都都市圈的優勢。
從資陽生產車間,到成都汽車整車廠,中間距離大約是80公里,運輸時間大約1小時20分鐘。四川羽佳模塑有限公司的客戶名單上,已經聚集了神龍、沃爾沃、大眾等7家成都汽車整車企業。“我們平均每天都要發出去12趟物流車,目的地主要是成都。”公司黨支部書記馮輝軍說。
成都“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推動形成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新格局,探索行政區與經濟區適度分離,創建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試驗區,加快構建區域空港物流、軌道交通、高快速路“三張網”。
事實上,2020年以來,成都市每逢召開重要會議,都會邀請德陽、眉山、資陽三市的相關負責人出席,其目的是為了讓成德眉資四地相關負責人在發展思路、發展機遇上第一時間進行信息互通。
“在創新的點上破繭,在開放的線上破冰、在改革的面上破局。”對于同城化的未來,四川省同城化辦常務副主任尹宏說,“成都都市圈的優勢如何激活,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光榮而急迫的任務。”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丹景臺景區
聚力
引領高質量發展
既要同心協力辦好合作的事情,也要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
↑人民南路中軸線上的天府立交
成都在“十四五”目標中明確提出,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極核城市、全省主干作用全面增強,在國家和全省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布局中的能級位勢明顯提升。要達到這一能級,成都必須在全省乃至高質量發展的大潮中形成壓艙石的力量。
據統計,近五年成都經濟增速高于全國0.8~1.7個百分點,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保持在36%~38%左右,初步研判“十四五”時期成都經濟年均增長率保持在6%~8%左右,預計到2025年實現經濟總量2.6~2.8萬億元,實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2.2~14.6萬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崇州大雨村幸福里小酒館
五年成就的取得,離不開成都以五大主體功能區戰略破題,形成的區域錯位發展新格局。“東進”疏解人口,拓展城市產業和經濟發展的永續空間,“西控”保留集約節約的發展方式,保留城市水潤天府、茂林修竹的千年宜居品質。這樣的成都,形成全國有影響力的重要科技創新中心和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有稟賦也有路徑。未來的跳起摸高,成都需要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高國力指出,成都在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上,需要對空間結構和產業結構實施存量優化和增量拓展并重。
↑成都市民綠色出行
“兩區一城”就是成都做好存量優化和增量拓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十四五”期間成都唱好“雙城記”的核心支撐。
四川省委、省政府日前印發的《關于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意見》,對備受關注的天府新區和成都東部新區建設,明確了定位和分工。其中,“支持天府新區集聚發展總部經濟、科技研發、現代金融、會展經濟、文創產業等高端服務業,打造國家級新區高質量發展樣板。支持成都東部新區對標國家級新區加快提能升級,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國際消費、航空經濟等核心功能,打造成渝地區雙核聯動的戰略支點。”
↑成都獨角獸島項目
這樣的定位,與天府新區和成都東部新區的產業基礎、發展稟賦息息相關。如今的興隆湖畔,既有一望無垠的湖光山色,也有層出不窮的技術創新,吸引了一大批“大裝置” “國家隊”“高校圈”,還有筑巢引鳳招來的“新人才”和“獨角獸”。四川天府新區黨工委書記劉任遠認為,天府新區在帶動成都乃至成渝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要重點發揮旗艦作用、舉旗作用、策源作用、平臺作用,以天府實驗室、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重大平臺建設為帶動,大力集聚科技戰略力量,努力成為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支撐。
↑“東進首線”18號線穿越龍泉山隧道
成都東部新區坐擁天府國際機場,也是地鐵18線和成達萬高鐵、成渝高鐵的樞紐站。一個綜合性交通樞紐就能實現地鐵、大鐵和飛機的無縫銜接,這里引領了成都未來內聯外通的趨勢。成都東部新區黨工委書記張瑛認為,東部新區的未來“將做強鏈接全球的門戶樞紐功能、資源配置功能,著力打造國內循環的產業腹地和國際循環的流量鏈接” 。
最未可知也最具引爆性的潛力,還要看成都如何拿下“一城”——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2020年6月的成都市科技創新大會上,西部科學城“一核四區”亮相,到目前,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成都超算中心、獨角獸島、生物醫藥國際平行實驗室、成都前沿醫學中心等企業和項目的建設發展已如火如荼。借著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契機,西部科學城將不僅為成都或成渝服務,而是成為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也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
一手抓創新策源,一手抓樞紐通道,“兩區一城” 協同發展新格局將給成都的發展添上一對翅膀。互利共生、開放協同、相互成就、整體成勢,“兩區一城”抱成高能級共同體,將成為構筑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end
來源:成都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