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制造業則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全社會物流總需求的主要來源。當前,我國物流業制造業融合發展趨勢不斷增強,物流企業與制造企業間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動融合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不過,國家發改委也指出,我國物流業、制造業融合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融合層次不夠高、范圍不夠廣等。特別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推動復工復產期間,物流業制造業聯動不夠等問題凸顯。我國曾經推出過促進物流業制造業“兩業聯動”政策,強調加強制造業與物流業間的相互協同、相互促進。而最新發布的《實施方案》則是在“兩業聯動”的基礎上,更加突出“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物流業制造業的融合發展,將不斷提高我國制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力。
在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中,物料用于加工與檢驗環節的時間僅占5%,而其余95%的時間則處于儲存、裝卸、輸送和等待加工狀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制造成本的20%-40%直接與物流環節的流通時間相關。
為滿足企業業務量的快速上升及業務多樣性的變化,同時實現內部管理降本增效,越來越多的制造型企業將資源聚焦在企業供應鏈整合上,而供應鏈物流是實現企業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商流“四流合一”的基礎和載體,構建一體化的供應鏈物流體系也成為企業資源整合的重要手段。
對于制造型企業來說,科學、合理的原材料的供應物流是滿足生產穩定的保障,也是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物流成本的重要環節和方式。在目前已有VMI、VOI等創新模式環境下,運輸優化成為進一步降低采購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徑。由于企業物料的來源越來多,供應商分布越來越廣,物料類型進口件、自制件、外協件等越來越復雜,如何組織高效的、低成本的運輸模式、運輸路徑、運輸調度方式成為供應物流規劃的重要內容。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運輸需求呈現出了“輕、小、短”的特點,從“少批次、大批量、長周期”轉變為“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企業的發展和客戶對物流服務的個性化需求以及現代物流的發展,物流服務提供方式越來越趨于柔性化,據統計中國前100大貨主企業每年的物流運輸支出約為5.03萬億元人民幣,占中國社會物流總費用支出的37.8%,其中約1.77萬億用于倉儲等物流保管、6911億用于物流供應鏈管理、2681億用于鐵路運輸、1.65萬億用于公路運輸、4607億用于水路運輸、1018億用于空運、1027億用于管道運輸,生產企業做為物流的上游貨主方,物流費用支出占生產成本30%左右。中小型生產企業更多偏向選擇物流外包,大型生產企業或生態型生產企業偏向于自建物流企業。
1)加快數字化轉型,從靠信息不對稱賺錢到靠信息大數據賺錢; 2)加快智能化轉型,從靠渠道經驗設計路線到靠算法數據進行供應鏈優化整合; 3)加快平臺化轉型,從貨運中間商模式向物流公共電商平臺模式轉型; 4)加快生態化轉型,突破傳統平面盈利模式向立體的生態盈利模式升級。
來源:網絡貨運平臺